close
◎源流
始創人為廣東省新會京梅鄉陳享(1805-1875),陳享為農家子弟,12歲隨族叔陳遠護練習佛家
拳,十九歲向李友山學習李家拳法,後又遠道求學,拜羅浮山隱居還俗僧人蔡福為師,三十四歲
返鄉設館授徒,經陳享潛心研究將三家拳法精華熔於一爐,形成一支新派---蔡李佛拳,為紀念
恩師所教,故名。此拳經過一百四十餘年流傳,枝繁葉茂,成為廣東嶺南一大拳派,流行於廣
州、佛山、肇慶、番禺、南海、江門、新會、中山、越南、馬來西亞、星加坡等地,而廣西、
台灣、香港、澳門亦有流傳,在菲律賓、印尼、英國、法國、澳洲、日本等國家,亦有一定影
響力。

◎雄勝蔡李佛
清道光二十五年,蔡李佛拳派已譽滿嶺南,陳享先後遣徒遍設分館,並
訂定各分館門前對聯為【應棍飛騰龍擺尾】、【雄拳放出虎昂頭】;
祖師堂對聯為【蔡李佛門源自始】、【少林嫡派是真傳】,
並編【洪英至聖,英雄永勝】八字為聯絡口號,初期簡稱『洪聖』,後期簡稱『雄勝』!
其後陳享所嫡傳一系因稱為『雄勝蔡李佛』。
陳享於光緒元年壽終京梅故鄉,大業由長子安伯、次子官伯賡繼。安伯精花槍,有一槍五梅花之
譽;官伯則遷居穗市設館,從遊者不可勝數。官伯次子耀墀,承家學真傳,致力弘揚宗風,於蔡
李佛家拳法之推展,居功厥偉!

◎鴻勝蔡李佛
陳享於藝成回鄉設館初期,所設者全屬陳氏族人,蓋當時崖西民性強悍,鄉與鄉之間,動輒集體
械鬥,故外姓子弟欲習武技,格於鄉例,實是不易。
陳享有位同年之友名張維(順德陳川人氏),聞知陳享功夫精湛,便帶同侄子張炎至京梅鄉陳享
武館拜候,並私下請求陳享收張炎為徒,陳享見張炎有股深藏毅力,言行舉止有分有寸,乃破例
留張炎於館中為雜役,應承私下授技。張炎感於陳享之恩遇,倍加苦練,經五年之潛學,因能儘
得陳享之學。
其後,張炎暗中學技之事終被發現,陳享於鄉中父老輿論壓力之下,為有辭退張炎。然陳享深識
張炎乃武術瑰才,因思一兩全其美之法,原陳享以已有家室之累,未能離鄉背井以求深造武學,
便命張炎往廣西省,猺族聚居之八排山依師門長輩青草和尚深造,更贈以盤川資助成行。
張炎於青草和尚處從學三載,其時洪楊已在金山舉義,勢如破竹,聲威大振,青草和尚以太平天
國之組織,亦以反清為宗旨,與洪門相同,便著張炎研究,將其所授「佛家掌」法,與李友山及
蔡福禪師所教去蕪存菁,分別剛柔,編成拳套,復以「太、平、天、國、長、安、萬、年」八個
字崁入,以其反清早日成功。
張炎於藝成返回京梅鄉後,拜望陳享,盡示其所學,並留於鄉中義務任教。陳享和張炎於每晚授
技後,則互相研究拳技,每套拳皆以尋、拿、掛、插、削、拋、給、標、撞等動作為主,定「十
字扣打」為基本拳,並依青草和尚意旨,編八套拳術命名為「太極拳」、「平拳」、「天字拳」
、「國字拳」、「長拳」、「安字拳」、「萬字拳」和「年拳」,以符合將太平天國長安萬年八
字崁入之旨。
咸豐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年),張炎赴佛山設私館,因其諱鴻勝,稱「鴻勝館」,慕名求教者絡
繹不絕,門徒既眾,傳揚廣遍,為明淵源,張炎所傳一系因稱之為『鴻勝蔡李佛』

◎北勝蔡李佛
鴻勝蔡李佛於佛山廣傳之後,人才輩出,傑出者若陳盛、雷燦、顏耀庭、方玉書皆是當行出色人
物。雷燦傳技於譚三,時譚三(廣東省開平縣人)於廣州小北地區譚家祠開設武館,其師叔顏耀
庭亦在小北廬排巷設館醫跌打,譚三得常至師叔醫館走動,並研究印證本門武術。譚三精蔡李佛
拳術之哨插搥,但仍屢為顏所破,譚三日夕苦思苦練,省悟單招易破,連環招難擋要領,創出
「連環哨搥」及「連環插搥」,顏耀庭果無法破拆,甚讚賞譚三於蔡李佛拳貴能「融舊鑄新」。
譚三既以連環插搥譽滿南中,復與北少林宗師江蘇顧汝章友善。民國十七年冬(公元一九二八年
),李濟琛主政廣東,創設兩廣國術館於羊城,聘萬籟聲為館長,顧汝章、傅振嵩等為教官。其
後廣東政局改變,兩廣國術館解體,顧氏遂留穗城,設廣州國術社於文德路授徒。譚三常與同門
及各家好手切磋,創新甚多卓越手法,有「神拳」之譽,因館於小北譚家祠,眾乃尊之為『北勝
蔡李佛』宗師。譚、顧兩氏胸懷曠達,惺惺相惜,雖言語隔膜,但成莫逆之交,且破除門戶成見
,易徒而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astw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