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頭蔡尾周家拳

周家拳在台灣的傳承

 

周家拳導入台灣立派宗師   伍鑑洲師傅     

 

 

 伍鑑洲師傅,大約於民國八年生(註一),廣東省梧州伍家莊人(註二, 梧州市位在廣西省境內近廣東省 ) ,自幼家境極佳,父親是位著名的中醫師,家中開設醫館,在當地也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名紳,由於伍父為人豪爽,因此收留許多綠林好漢、草莽英雄、文人墨客等相繼投入伍家,自幼在如此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因而對於習武產生極大的興趣。曾先後師承  劉灣、  聶敬亭(一說是  葉敬亭)等師傅,而 聶師傅則與當時廣西少林拳宗師 梁方伍(又名 梁天柱)師傅份屬同門師兄弟,  梁師傅正是曾經於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參加南京全國擂台比賽獲得第三名的廣西鐵人! 

 

●民國七十二年 ( 西元 1983 )    伍鑑洲師傅愛徒  林禮懋師傅掛牌開舘時,林師傅之師兄弟以舞獅歡慶開舘,在一片熱鬧聲中右方著黃土色花襯衫者即 伍鑑洲師傅的身影

 

 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鑒於生活上  伍鑑洲師傅逐漸年長,而為與尋求更好習武環境的氛圍,伍父乃將當時年僅12歲的  伍鑑洲師傅送進當時在廣州頗負盛名的周家武館習藝,學習傳統正源的少林功夫,也因此佳緣,開啟  伍師傅傳承周家拳藝的一生!在周家武舘學藝,特此 伍鑑洲師傅傳承了  周龍祖師爺第一家武舘“ 振武堂 ”的堂號,而堂號的對聯曰:

 

“ 拳頭似虎堅心得、棍尾如龍苦練成 ”

 

 也因為是在廣州當時稱為洪頭蔡尾周家拳的門下學藝,自此歷經八年對日抗戰、國共內戰、退守台灣,  伍鑑洲師傅所念茲在茲的即是傳承師父的周家拳技藝、繼續傳承師父的堂號,在中華民國政府轉進台灣而行戒嚴軍事管制的年代裡,  伍鑑洲師傅一如苦行憎般的挑起在台發展衍敘立派的重責大任、堅守師父所交付、囑咐的周家拳傳承技藝文物,但另一方面在閉鎖的年代裡也失去了與世界各地周家拳聯繫的管道...

 

 民國二十六年( 西元 1937 年)年7月7日,日本軍隊在北平附近挑起著名的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傾全國之力戮力對日抗戰。隔年( 西元 1938 年)10月12日,日軍第18師團在廣東省惠陽大亞灣下涌、鹽灶等處強行登陸,廣東惠陽、博羅相繼淪陷;17日、日軍進入廣東省增城以東的湖鎮;21日、佔領增城的日軍分兩路進軍,一路攻進從化,另一路向廣州市區進逼;是日下午15時30分,日軍衝進廣州市,隨後日軍攻進沙河,廣州遂告失守…

 隨著戰事日益白熱化, 伍鑑洲師傅在年事稍長後在廣州加入民團之抗日游擊隊,隨著時間而成長而武藝日深,也因藝高人膽大,在無數次的殺敵聲中,屢建軍功,日後而於抗戰中期擔任起游擊隊隊長!隨著軍需游擊隊被納編入成正式的軍旅,這個期間 伍鑑洲師傅依然身先士卒,與敵奮戰。而後在一場槍戰中不幸身受槍傷,在退敵的養傷期間不得已轉調為藝工隊,但也在藝工隊的機緣而結識了份屬同門的廣西少林佛家拳 李建中師傅(註三),慨因同門且同在軍中服役之故,因而二人情誼日隆。 

 年抗戰結束,國內飽受戰火摧殘、觸目所及的景象滿目瘡痍,各項建設百廢待舉,周家武館亦一一的復館,雖然 伍鑑洲師傅身在軍中任職事務繁忙,但平常仍苦練周家拳藝,正是所謂武藝不放鬆。因周家拳同門之故而與廣州飛鷹三傑之一的獅王 陳斗師傅熟稔,為提升鶴山獅獅藝的技巧,因此曾就教於 陳斗師傅關於鶴山獅藝,也因此獅藝的這一段因緣也是後來形成台灣廣東醒獅獅藝廣為流傳的主要基石之一。

 在此一機緣巧合之下,透過  陳斗師傅的介紹下結識了其弟  陳雲西師傅,雙方更進而深交為好友,而  陳雲西師傅本身的腿功頗受推崇,更因此而雙方好友相互換技、交流了腿法。關於  陳雲西師傅的腿功造詣如何,據師門長輩提及,曾經將  陳雲西師傅的雙手綁住,僅憑腿法,數人亦難近其身。也因此故  伍鑑洲師傅在腿法上亦了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錘鍊!

 民國三十八年( 西元 1949 年),國民政府戡亂軍事失利,西南戰局急轉直下,12月27日,共軍(現稱為人民解放軍)攻破四川成都憲兵司令部,憲兵體系為之瓦解,文檔資料蕩然無存!隨之整個中國政權易幟。所有憲兵部隊能安全轉進來台者,僅僅有憲兵第十八團自雲南蒙自機場空運海口再渡海來台;憲兵第一、三、七團及第十七團之一部,自廣州撤至海南島轉運來 。此時  伍鑑洲師傅於軍中已轉調至憲兵隊並隨軍退守灣!

●民國七十二年 ( 西元 1983 )   伍鑑洲師傅在其愛徒林禮懋師傅開館時於祖師堂神位上香所拍攝到的身影; 最右邊即為目前周家拳總舘的林禮材師傅

 

 民國三十九年( 西元 1950 年)三月憲兵司令部奉准在 北成立,爾後 伍鑑洲師傅任職總統府憲兵警衛營技擊教官,因教學時慣以雨傘為教鞭與器材,而其練得一手出神入化雨傘功夫,當時灣兩廣同鄉會中人稱其“ 傘王  伍鑑洲 ”!  鑑洲師傅在教授拳藝中除了雨傘之外,另外最喜歡的、也是最擅長使用的就是煙斗桿,更是平常傍身的防身兵器之一,而這也形成了嶺南拳術總會成立時的圖騰中二大兵器的主要因由! 

民國四十五年(西元1956)   鑑洲師傅自軍中退伍,退伍之後受聘於 廣同鄉會中任教練之職,兩廣同鄉會國術高手不乏能人,可說是頭角崢嶸之地,而在任職期間,不僅不因藝高而凌人,更因為人處事圓融,遇事對大家說之以禮、動之以情,並對於旅臺的兩廣前輩們對同鄉會所付出的心力不分軒輊而深同敬重之,因而深受 廣同鄉之推崇與愛戴,也因其圓融的行事風格、思慮周延的個性,是時兩廣同鄉會中人偶爾會戲稱 鑑洲 師傅為“老太婆”。雖是戲稱,但其實包含了深層的敬重之意!也正因是故,其後才能帶起全台的串連大會獅,以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下,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創舉。

    

 ●民國六十年代 ( 西元 1970 年代 ) 伍鑑洲師傅帶領眾徒弟出獅陣,以大七星裝的鶴山獅起碟二膊舞獅; 因武技、獅藝高超,除引起人注目外,更吸引當時不少媒體記者、觀眾競相注意與拍攝!   

 

 其後  鑑洲師傅受台灣廣同鄉會之委託,為傳承兩廣嶺南拳術之拳、獅藝,代表同鄉會協助全國各縣市分會推廣教授嶺南拳術武藝、獅藝!是時兩廣同鄉會各地分會北總會由  李輝師傅任會長,桃園由  李建中師傅(廣西少林拳系葵龍舘)、南投(草屯)  毛惠民師傅、台南由蔡李佛拳派高手  譚昌疊師傅等負責會務。

 

 

伍鑑洲師傅全台傳承之旅

 

 協助推廣傳統國術武藝的行程,從臺北出發後,足跡先後遍至桃園、新竹、臺中(霧峰、東勢等)、南投、嘉義、臺南、高雄等地區往返推廣廣東南拳武藝、獅藝,並一面行醫濟世,幾近苦行憎的旅途、一心只為傳承傳統國術拳藝的  伍鑑洲師傅,行蹤幾乎走遍全臺灣,最後落腳於新竹縣竹東鎮。

 約於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時,在名震中外的823砲戰期間,  伍師傅來到臺中、南投等地,停留時間較久,臺中霧峰、東勢、南投草屯等都有  伍鑑洲師傅教授拳獅藝的足跡,並且籌備成立興發醒獅團,帶動醒獅獅藝,開始活絡地方舞獅的活動;後因兩廣同鄉會臺中分會發生學員的束脩因故必須挪用去其他活動上來使用的問題,導致教學暫時中斷,  伍鑑洲師傅迫於無奈只能再繼續前往嘉義分會繼續協助推廣傳授兩廣的嶺南技藝!

 約於隔年行腳至臺南,拜會時任臺南市兩廣同鄉會獅隊總教練蔡李佛拳之  譚昌疊師傅,二位師傅不僅為廣東同鄉,更是舊識,因為兩廣同鄉會的任務需求,在與蔡李佛拳  譚昌疊師傅所帶領的獅隊短暫交流後,  伍鑑洲師傅隨即告別友人轉往高雄,而後在開館的期間,  譚昌疊師傅亦曾多次到竹東拜訪,更因同鄉情誼愛屋及烏,曾表示願意無償教授醒獅獅頭製作方法給  伍鑑洲師傅的門徒,增益其廣東醒獅獅威,但因地域環境、時間及經濟等因素無法許可的情況下,可惜此一技藝未能傳入周家振武堂!

約於當年夏秋之際,  伍鑑洲師傅足跡行腳至高雄兩廣同鄉會分會,開始協助將獅藝、拳藝傳入高雄。傳承的路途,畢竟總有起伏,  伍鑑洲師傅後來教授的徒弟中與某一門派的徒弟因故起了衝突,而將事故牽連到二派的師傅!因為是二個門派間的衝突,事關門面,二派宗師遂只能先禮後兵、先行看看是否可以化解衝突的可行性,於是相約在高雄壽山公園商談,但是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只能兵戎相向一見高下,在決鬥伊始,對方師傅手持齊眉棍、使的是齊眉棍法,  伍師傅被迫則以隨身而擅長的煙斗桿應戰,塵戰須臾,  伍鑑洲師傅腳下在龍行虎步急縱間格開對手劈棍的瞬間,蛇行鼠步迅疾轉身回龍顧主煙斗桿反手一劈,當頭劈下,正中對方師傅頭部、而其當即在慘叫聲中頭顱爆裂重傷倒下不省人事!  伍鑑洲師傅即在徒弟的簇擁下隨即離開,經此一戰  伍鑑洲師傅名聲更加響亮,但也因人命關天之故,所謂是非之地莫久留,只得再度匆匆離開高雄!

●  伍鑑洲師傅在竹東鎮初次落腳的防坡堤河川地目前已被縣政府闢建為竹東生態河濱公園!舊址已不復見,因此以河濱公園防坡堤內的房舍來呈現舊時氛圍的感受!

 

 當時在新竹縣竹東鎮榮民總醫院任職文書的 陳雲西師傅,即力勸  伍鑑洲師傅,應將周家拳發揚光大,並且更加力主應該來到當時並無外省拳師教授國術的竹東鎮自立開舘,  伍鑑洲師傅在左右衡量之後,決定接受  陳雲西師傅的建議,決心在竹東鎮安身立命,將周家拳好好發揚,因此正式在新竹縣竹東鎮掛出周家拳振武堂堂號開舘授徒,而在祖師爺神堂前對聯是『拳頭似虎堅心得、棍尾如龍苦練成』,中間即是『振武堂』堂號。

 竹東鎮昔日歷史典故中可以說是雄距內山,人文工商薈萃、人才輩出,綰轂七鄉,由於自然環境的優越,境內富藏石油、瓦斯、煤、矽砂、石灰石等礦產,在1930 年代以後,先後開發石油、煤炭、木材、水泥、玻璃等五大產業,由於工商業的蓬勃,曾躋身全臺三大鎮之一。

 約於民國四十九年(西元1960年)春初始,  伍鑑洲師傅一介清風、風塵僕僕的來到新竹縣竹東鎮,起初先到當時很多退伍軍人群聚採砂石的頭前溪防坡堤外的河川地,在一片的違章建築中克難搭建起可資暫時棲身的武舘!

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年)  伍鑑洲師傅再度受邀擔任兩廣同鄉會總教練,並於臺北縣新店鎮再度組織成立興發業餘醒獅團,同時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五十周年紀念,於春節期間舉行全國連串大會獅,當時之團員均是嶺南功夫前輩名師,主要靈魂人物是為來臺之兩廣『五大高手』(除  伍鑑洲師傅外,另外四位分別為  李輝、  陳雲西、  李英雄、  李建中等師傅)。興發業餘醒獅團全國連串大會獅團總顧問  李輝先生,團長為  陳雲西師傅、副團長  伍鑑洲師傅、  羅有貴師傅等人,三十餘位團員中有不少嶺南前輩中的佼佼者,齊聚一堂,一時轟動台灣武壇!

 

●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慶祝中華民國建國50周年春節全台串聯大會獅行文台灣省國術會理事長王成章將軍公文!

 

 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春,  伍鑑洲師傅再度以兩廣同鄉會醒獅團團長之職,受兩廣旅臺同鄉會之託,發起以台中縣東勢鎮兩廣同鄉會為名,並農曆春節出獅恭賀新年的年節節慶活動,而出獅之醒獅團團員則以民國五十年串聯大會獅的興發業餘醒獅團等為班底,於臺中以北等地諸如臺中、苗栗、新竹、桃園及臺北等長達為期15天慶祝春節舞獅出巡遊行,以大七星裝的鶴山獅起碟二膊舞獅,高難度技巧的演繹,甚受春節期間休假的觀眾所矚目,而在舞獅的活動之間夾以傳統南拳拳術、兵器的表演,出巡活動受到商家既民眾熱烈歡迎,所到之處萬人鑽動,甚為轟動、更受好評。

●民國五十一年 ( 西元 1962 ) 春節舞獅活動行文台灣省國術會理事長王成章將軍公文!

 

 

當時在臺灣舞獅通常會在各縣市的大型廟會活動中出陣,而台灣廟會活動非常之盛行,誠然當有一村莊即有一廟宇的社會文化,而廟宇通常設有廣場既俗稱為廟埕,是台灣民俗藝術展現的空間,早期農村生活,每當農暇之時,三五同好偕同左鄰右舍到廟口廣場或庭院稻埕,操練藝陣、武術或吟唱戲曲、音樂,每逢廟會建醮遶境活動,廟埕更成為民間文化的重要據點,無論經濟或藝術活動,都從廟口延伸開展,不僅連結在地民俗與民眾生活作息,也讓鄉土技藝藉由歲時節令得以傳承。廟埕是老人平時聊天、下棋的地方、兒童遊戲學習的場所、社區民眾議論公共事務、傳播社會消息之處,是地方的資訊中心;每逢歲時節日或祭祀期間,廟埕是迎神賽會的藝陣或戲曲活動的場域,傳統戲曲、民俗藝陣、武術活動或江湖藝人的唸歌、講古、武術表演、雜耍都聚集在此演出。因此廟埕除了是香客參拜前的廣場、民眾宗教信仰生活的中心外,也是民間文化匯集的空間,在台灣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謂通俗的稱之為台灣當時代之廟口文化,更是整個台灣旺盛民俗文化生命力的展現。

 兩廣同鄉會要在台灣的本土拳術與轉進撤退來臺擁有政府資源的北方拳師等眾多高手中殺出重圍以吸引人們注意,將拳術武藝、兵器、獅藝盡情的展現,參與廟會活動廟口前以舞獅出陣的形式,在當時台灣資訊不發達的年代裡可說是一個最可以打出知名度的方法,進而可以擴大民眾認識、認同繼而加入以嶺南拳術為主的兩廣同鄉會大家族中,雖然辛苦但卻是不得不做的折衷辦法!

鑑洲師傅的全臺行腳之旅、到之後的全臺串連大會獅, 都是在為打出兩廣同鄉會知名度以及每位嶺南拳藝傳承者來台的兩廣同鄉而努力!“忠心一片方可結,義無半點莫入門” ,每思慮及此,不僅對於  伍鑑洲師傅的用心深感尊敬,也更加提升了我輩對  伍鑑洲師傅的孺慕之情!

 民國五十二年(西元1963年)9月11日超級強烈颱風葛樂禮侵襲北臺灣(後帶來的大雨使得頭前溪大水暴漲沖毀防坡堤堤防),為維護住民安全,縣政府下令警察必須驅離住於河川地上的民眾,  伍鑑洲師傅只得將武舘遷往位於幸褔路上專門生產樟腦丸、油等產品的一家工廠,當時稱此工廠為腦寮,在其中暫時委身一段時間,並持續教授周家拳予門下弟子!但因在腦寮中的教授生活上並非長治久安之道,衡量之餘,決定三度遷往東林路上竹東天主堂(註四)旁,入住用石棉瓦臨時所搭蓋的違建民舍中。      

竹東鎮幸福路上前腦寮所在地,目前建築物的外觀!

 

  竹東天主堂當時所在地旁邊因這一些違建所形成的小商店林立,幾形成一種市集,再加上靠近黃昏市場及公園,因此平常及假日人聲鼎沸、相當熱鬧, 伍鑑洲師傅三度遷居的武舘雖然屹立在一片違建之間,但在鬧區之中,總算是覓得一妥善之處,至此臺灣周家拳振武堂國術館的旗幟開始飄揚,而周家拳也開始慢慢的在全臺大展拳腳,洪頭蔡尾的名稱也開始讓國術界中對於南拳若有所知悉者開始津津樂道而稱 頌!

 

  當年全省知名建築物,位於竹東鎮的天主堂目前建築物的外觀,旁邊依然商店林立!

 

約在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在這一片市集建物中竄起,雖然是由耐熱的石棉瓦所建蓋,但是火舌猛烈依然將其整片集合違章建物完全吞噬而摧毀殆盡,不幸的  伍 鑑洲 師傅振武堂武舘中所有的一切物件、資料諸如國術傳承的文獻與藥方、證件、文件、旗幟、相片、證書、錦標、錦旗、徒弟參加比賽所獲得的獎牌、獎章等也完全付之一炬!這一把火重重灼傷了  伍 鑑洲 師傅的心,但也牽起了師徒間更堅定的情誼!

 

●台灣嶺南拳術總會羅雙燕師傅立於於目前竹東鎮天主堂建築物的外觀前合影

 

鑑洲 師傅的弟子們為在後續的歲月中終身追隨  師父,避免  師父再次流離失所,大夥討論後決定集眾人之力,要幫  師父在原址以木造為主蓋出屬於自己的房子,於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懂水泥建材的(阿忠、阿章師傅)、水電管路的(劉委政師傅)、工程木作施工的(徐開元師傅)、物材運輸的(林禮材、彭豐福師傅)…等等,大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在短短的一週間,當左右鄰舍都還在一片廢墟準備規劃重建時,武舘已然在屹立於原址之上重新舞獅掛牌開舘!重建的效率令左鄰右舍瞠目結舌、羨慕欽佩之外,重點是 伍 鑑洲 師傅與徒弟之間的心與情誼更加凝聚,周家振武堂再度旗幟飄揚!

而後數月,眾人在一次練武結束後討論到說  師父畢竟漸次高齡而在耳順之年,想讓  師父有一可資安頓、可長可久的居家生活,因此大家決定再度集資準備一筆費用,作為  師父購買房屋之頭期款,很快的,購屋置產的頭期款費用就都準備好了,購屋的計畫也如期進行,一切都為更好的未來邁進,而在當時台灣社會經濟正待起飛的年代裡,其實每一個為徒者的經濟環境並非無後顧之憂,但是,大夥依然端視自己能力而無償全心的付出,足見大家對於  師父的心意只能用一心一意來形容,可見師徒之間的情誼隆高如廟堂、厚重如泰山!

 

嶺南振武堂在台傳承精神標誌刻復烙印於推拿活絡油瓶身上為傳承歷史作出鑑證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傳承的歲月,在起碟二膊舞獅的鼓聲、蛇行鼠步的行拳走馬叱吒聲中度過,隨著政經社會環境的變遷,承載復興中華文化的使命,在一輩一輩學習傳統國術者每一份子中的意念裡深深扎根,雖不須載明,但在須臾之間的意念裡彼此深深的明瞭!為將周家拳振武堂的技藝,持續綿演的傳承下來,在近三十年的授徒生涯中,徒弟門生遍佈新竹客家八鄉鎮!約於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年)火災過後,  伍鑑洲師傅與其貼身跟隨的弟子們討論另需代表周家拳振武堂在台傳承的標誌精神內涵,後決定以  伍鑑洲師傅擅長的兵器雨傘、煙斗為底,中間則以由圓構成反映人民樸實無華精神的葫蘆來呈現,象徵行走江湖、前傳後教,吉祥、渾厚而綿延不絕! 

 

  

●  伍鑑洲師傅最終定稿周家拳振武堂在台傳承圖騰的精神標誌手稿

 

 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  伍鑑洲師傅一面行醫一面教拳,日夜繁忙,迄無休止,在面臨無情火災之後,復又徒生們自動自發蓋起武舘,使得武舘得以重新掛牌,而再購屋置產等人生高潮起伏的境遇中度過,每慮及周家拳傳承的重擔傍身,時而蹉跎感嘆、時而躊躇滿志,內心不免在又悲又喜的心境體驗上相互激盪而暗自形成巨噬的壓力,又偶得感冒風寒自持體健不甚介意,飲食工作如常,至外感傳裡,引起舊疾槍傷復發,來勢急劇,遂告不治,來台傳承一代名師武星,剎時隕落,武林震悼,門下弟子服孝臨弔如喪考妣,因  伍鑑洲師傅多年的收入,盡在火災中化為灰燼,一切治喪費用盡由徒弟們承擔!

 伍鑑洲師傅出殯之日,以林禮材師傅所製作之白色醒獅來送行,並由劉委政師傅舞獅頭,龔劍輝師傅舞獅尾、曾煥章師傅禮鼓、林禮材師傅掌鈸、林禮懋師傅執鑼,分別由二人手持二旗七星旗在前領導、五人旗仁、義、禮、智、信的戰旗、五人旗金、木、水、火、土的戰旗,分列二邊,而後白獅與鼓陣,其餘諸人在靈柩之後送行,並於不敲鼓邊的低沉而隆重鼓聲中,跪拜而進三拜、退而跪拜,順時鐘跪行,繞行武舘三圈而拜而行,眾人在含淚中送 師父最後一程,在眾徒弟的心中, 伍鑑洲師傅之遺愛於徒弟間,於此可見!

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86年),後續由其得意弟子林禮材師傅接任周家拳振武堂總館之職,林禮懋師傅並繼而籌劃組織嶺南拳術總會,共攜手而並進,繼續發揚周家拳振武堂拳術武藝。

 

 

 

 

民國103(西元2014) 614日林禮懋師傅(圖中右邊第二位)帶領三位徒生至新竹縣竹東鎮拜訪劉委政師叔(左二著灰色中山裝者);著藍色Polo衫者為羅雙燕師傅、紅色Polo衫為鄭溪莊師傅! 

 

 

 

    嶺南振武堂祖師遺訓

 

    

 

台灣傳承苦行僧林禮懋師父簡介

  imagesCA2MS9GU.jpg    林禮懋師父4    林禮懋師父2   林禮懋師父6  

    林禮懋師父,幼年隨家鄉長輩學習客家拳拳術, 18 歲拜投周家拳名師  伍鑑洲師公學習洪頭蔡尾周家拳,29歲經  伍鑑洲師公引進投帖入廣西少林拳大師  李建中師伯公門中習藝廣西少林拳,後蒙  李建中師伯公栽培厚愛推介,得香港洪拳大師  林錫釗師公親授正宗南少林洪拳!

    時序荏苒,國術界南拳領域各界菁英偶於機會中暢論中國各家拳法特色、師承之際,感於如此優越獨特於世界體育文化的傳統國術,日有漸次式微現象,恐將與時俱泯、凋零殆盡,特應及時籌組專門性社團予以系統整理、保存、推廣,於是共推自幼勤習嶺南拳藝名家林禮懋先生擔任總召集人,負責籌備成立之各項事宜,並首先徵得在台前輩前廣西省政府警衛大隊國術總教練、前香港旅台同鄉會會長、廣西南少林拳大師李建中師父之首肯,並蒙當時 ( 尚未廢省前 ) 之台灣省國術會理事長暨各理、監事、總幹事的支持,於西元 1994 年、民國八十三年在台灣省國術會屬下成立單項委員會,得以『台灣嶺南拳術總會』為名,為薪傳嶺南拳術工作得一著力點,使之能與現代學術結合,歸入現代體育教育學術體系中,以為普傳於民間,並以為傳統國術文化之傳承,保留星星之火! 

 

台灣周家拳拳術特徵  

周家拳參合洪家拳與蔡家拳、再加上北少林之腿擊法有所發明而來,成為一套全新的武術系統後流傳廣遠聲名鼎盛,故稱為周家拳。實戰方面,講求以快打慢、靈活進退、後發先至,借力打力,整體拳術風格、拳謀設計沉雄、矯健,兼而有之,故而當時嶺南武林對於此一拳派有『洪頭蔡尾』之稱,台灣在伍鑑洲師公引進之後,即以此稱號! 

周家拳沈雄、矯健,兼而有之。 

沈雄者:出手剛勁,消打俱能,予對方以非常壓力,達到克敵制勝之目的。 

矯健者:身步巧捷靈活,進退速銳,拳剛步柔,堪為連消帶打妙招,遂為學者所宗。  

 

台灣周家拳拳術套路  

七星梅花拳、七星連環拳、虎豹拳、龍獅相會、鐵馬歸欄、哪吒出洞、玄壇伏虎拳、龍鶴雙形拳等。 

 

 

台灣周家拳拳術套路  

撩風大刀、周家山字鈀、七齒釘鈀、羅成下馬槍、鈎鎌槍、三節棍、追雲雙刀、鐵尺、劍、水火降龍棍(雙頭棍)單刀、扁擔、長凳、圓凳、雨傘、煙桿、暗器投打

 

 

備註:          

註一:民國時期,一般民眾在生辰上,會有與真實生時有所出入,觀其原因,除

    了民俗約定之外,當時的人在知識普及、戰亂也是造就戶政系統醞亂的原

    因!

註二:梧州市在廣西省境內近廣東省,如是在梧州市內,周家拳系統上有可能是

    周田系統;從尋找伍家莊的資訊來看時,亦有可能是在廣州市增城市內、

    台山等地    根據洪家拳  林錫釗師公回憶起與  伍鑑洲師公的談話中,

    曾提及自身為廣東省清遠市三水人氏;

    會有不同的說法,純因早年台灣師門長輩當代純樸、敦厚的民風,師父說

    什麼、教什麼就練習什麼,很少會問起緣由;另外是語言教育隔閡的問題

    ,早年退守台灣的大陸師傅鄉音甚重,在溝通上較易產生不同的認知!

註三:李建中師傅師承於以硬氣功、鐵沙掌著名的佛家拳宗師梁壽芝師傅。

    而壽芝、梁天柱師傅二人份為同門,皆為當時國術界人稱北流    梁少

    的佛家拳宗師    梁少莊師傅之授徒!

註四:民國四十二年(西元1953) 1月西班牙籍安輝德神父在吉愛慈神父、葉方

    濟修士協助下,在竹東租賃民房開始傳教,並於當年二月成立臨時天主堂

    ,教務具規模後,遂籌設永久之聖堂,由羅以禮修士負責設計,

            並由鍾廷麟先生從旁協助,在雞林里東林路鳩工興建「無玷聖母堂」

   (地方習稱「竹東天主堂」)。

    民國四十三年(西元1954) 328日教堂落成,不僅是本鎮最大的教堂,

    也是自日本統治台灣光復後所建第一所大聖堂!

arrow
arrow

    beastw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